以下是一些能够提高播音艺考稿件表现力的有效方法: - 挖掘背景信息:了解稿件创作的时代背景、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所涉及事件的来龙去脉等。比如朗诵一篇反映抗战时期的诗歌,知晓当时的战争局势、民众的生活状态,就能更深刻地把握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、抗争精神等情感基调,进而在朗诵时将这种情感准确地传递出来。
- 剖析情感脉络:梳理稿件中的情感发展线索,明确哪里是情感的铺垫、高潮与回落。以一篇散文为例,要清楚作者从开始的回忆、到中间情感的抒发再到结尾的感慨等各部分的情感变化,这样在朗诵时可以依据这条脉络,合理地调整声音的强弱、语调的高低等,让情感表达更具层次感。
- 重音处理:确定稿件中需要突出强调的字词或短语,通过加重音量、延长音节、改变声调等方式来体现重音。例如在新闻稿件中 “本次会议着重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”,“核心” 一词就是重音,通过适当加重、拖长读音,能让听众迅速抓住关键信息;而在文学稿件里,重音往往和情感表达紧密相连,像 “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” 中,“背影” 就是重音,能凸显出那份难以忘怀的情感。
- 停顿运用:合理的停顿可以起到营造氛围、增强情感、引导思考等作用。比如在诗歌朗诵中,“轻轻的我走了,/ 正如我轻轻的来;” 此处的停顿,能让听众更好地感受诗句的节奏和意境。在新闻播报时,也需要在不同的语句、段落间恰当停顿,使内容层次分明,便于理解,如 “据了解,/ 这项新政策将在明年年初正式实施。”
- 语调变化:根据稿件的情感和内容性质来调整语调。叙述性内容一般用平稳的语调;抒情性部分可适当上扬,表现出激动、愉悦等情感,或者下压,体现出悲伤、深沉等情绪;疑问句式则要在句末上扬语调,引发思考。像朗诵 “难道我们就这样放弃了吗?” 语调上扬,就能突出疑问的语气和不甘的情绪。

- 面部表情配合:让面部表情与稿件内容相符,朗诵欢快的内容时面带微笑,展现出喜悦的神态;朗诵悲伤的稿件时,眉头微皱、眼神中流露出哀伤等情绪。比如朗诵《卖火柴的小女孩》,说到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时,脸上呈现出怜悯、难过的神情,会极大增强感染力。
- 手势运用得当:运用手势辅助语言表达,增强表现力。比如在表达展望、号召等意思时,可以将手臂向前伸展、手掌向上;强调某个观点时,可用手指点向相应方向等。但要注意手势不宜过多、过杂,需自然、协调,避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。
- 音色调节:根据稿件风格和自身条件,适当调节音色。如果是朗诵古典诗词,可尝试让音色更具古朴、典雅的韵味;若是播报时尚资讯类内容,音色可以更明快、活泼些。不过要在保证发声科学健康的基础上进行调节,避免过度挤压、拉扯嗓子。
- 共鸣运用:合理运用胸腔共鸣、鼻腔共鸣、头腔共鸣等,使声音更加饱满、立体、有穿透力。比如朗诵气势磅礴的稿件,适当运用胸腔共鸣能增强声音的厚重感;朗诵抒情优美的内容,结合鼻腔、头腔共鸣可以让声音更空灵、动听。
- 模拟情境练习:设想自己处在稿件所描述的真实场景中,比如朗诵一篇关于草原的散文,就想象自己身处广袤的草原之上,感受着微风、青草香等,带着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去练习,让情感和表达更加自然、真切。
- 寻求反馈改进:向专业老师、同学请教,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,从不同角度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,比如情感是否到位、语言技巧运用是否恰当等,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调整、优化,经过多次反复练习,不断提升稿件的表现力。
通过运用以上这些方法,并持之以恒地加以训练,就能让播音艺考稿件的表现力得到显著提高,在艺考中展现出自己的专业风采。 |